VSB温哥华教育局豪掷10万加币,专项基金扶持学生领导力创意项目!
近日,温哥华公立教育局(VSB)举办的“学生领导力基金成果展”,用66个充满温度与创意的学生项目,给出了一份让人安心又惊喜的答案。
这场特别的成果展现场展示的所有项目,都来自“学生领导力基金”的支持——这笔10万加元(约合52万人民币)的资金,出自学年官方预算,并且是教育局与学生委员会共同协商设计的,核心目标就是帮助学生锻炼领导力、搭建社区联结,让不同背景的孩子能真正“玩到一起、学到一起”。
当天,参与项目的学生们格外兴奋,不仅带着自己的成果现场分享,还特意制作了视频记录过程。更难得的是,大家还坐在一起聊起了自己的收获,甚至主动给基金申请流程提了不少改进建议——从“被动参与”到“主动规划”,这正是低龄留学最该培养的能力!
小学组:从“小爱”开始,关注社区
Southlands Elementary小学发起了“给无家可归者送袜子”活动。孩子们自己组织募捐、挑选保暖袜子,亲手送到需要帮助的人手中。对低龄孩子来说,这不仅是公益,更是学会“看见他人需求”的第一课。
Strathcona Elementary小学打造了“校园社区花园”。从翻土、播种到浇水、收获,孩子们分工合作,最后还把种出的蔬菜分享给同学和老师。在海外校园里,一片小小的花园就成了孩子融入集体、感受“归属感”的最佳载体。
中学组:打破边界,做“联结者”
Churchill Secondary中学关注“软塑料可持续发展”。学生们调研了校园里的塑料垃圾问题,设计了回收方案,还向全校宣传环保理念。这种“发现问题+解决问题”的思维,正是海外中学最看重的能力。
此外由三所学校学生共同发起的“搭建桥梁/安全空间”计划,通过举办线下活动、运营社交媒体,甚至开设播客,让不同学校的学生能聊到一起。
比如来自John Oliver Secondary中学的多米尼克(Dominic)和来自Killarney Secondary School的普林斯(Prince),就专门做了一档叫《安全空间的未被发现的故事》的播客,分享同龄人关心的话题。对刚去留学的孩子来说,这样的平台能快速帮助他们打破“社交壁垒”,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。
从帮助他人的公益活动,到关注环境的可持续项目,再到连接同龄人的社交计划,这些项目没有“高大上”的设备,却满是学生的创造力和同理心——而这,正是海外名校和社会最认可的“软实力”。
VSB给低龄留学“看得见的支持”
很多家长可能会问:为什么温哥华教育局能让孩子有这么多发光的机会?其实,这场成果展背后,藏着VSB对低龄留学生的三大核心优势,也是值得家庭重点关注的“加分项”:
“学生主导”,不只是“喊口号”
10万加元的专项基金,不是教育局“一手包办”,而是和学生委员会一起商量怎么用——从项目选题到执行,全程由学生自己说了算。这种“把主动权交给孩子”的模式,能让低龄留学生快速摆脱“依赖感”,学会为自己的想法负责。
聚焦“社区融入”,帮孩子快速“扎根”
基金的核心目标是“社区建设”,不管是小学的花园、中学的播客,本质都是帮孩子“找到自己的位置”。对刚到加拿大的低龄娃来说,不用再担心“融不进去”——教育局会通过这些项目,主动为他们搭建和本地学生、社区联结的桥梁。
尊重“多元创意”,每个孩子都能找到价值
从环保到公益,从线下活动到线上播客,66个项目没有“统一标准”。不管孩子擅长动手、喜欢沟通,还是热爱思考,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。这种“不贴标签、不设限制”的氛围,能最大程度保护低龄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。
对计划低龄留学的家庭来说,选择一所学校,本质是选择一种成长环境。温哥华教育局用“学生领导力基金”这样的实际行动证明:这里不仅能给孩子优质的学术教育,更能给他们“敢想、敢做、敢担当”的空间——让孩子在海外不是“孤独求学”,而是“主动成长”。






